索 引 号: | 012947525/2022-51527 | 信息分类: | 综合政务 / 部门文件 / 通知 |
发布机构: | c7官网入口(中国)官方网站 | 生成日期: | 2022-06-01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
信息名称: | 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2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 | ||
文 号: | 关 键 词: | 人力资源;服务;高校毕业生;技能人才;开发区 | |
内容概览: | |||
在线链接地址: | |||
文件下载: | |||
2022年开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省、市人社部门指导下,按照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统一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胜利”,全力以赴稳保就业,提升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构建园区和谐劳动关系,助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切实强化自身建设,为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作出新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全力以赴稳保就业
1. 强化落实就业扶持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稳就业、促创业、防失业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租房补贴、面试补贴、开业补贴、社保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岗位补贴等积极就业政策作用,帮助企业减负担、稳岗位,鼓励支持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全年发放各类就业创业政策资金不少于2000万元。持续加强惠企政策和“宁企通”惠企综合服务平台宣传,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全年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各类政策宣讲、政策解读活动20场。加强就业应急和形势分析研判,做好失业动态监测,强化失业预警和应急工作。
2. 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积极落实“紫金山英才宁聚计划”,深入挖掘企业招聘岗位,广泛举办高校毕业生线上线下供需对接活动,巩固“名企进高校”“就业导师进校园”和“高校毕业生园区行”等活动成果,吸纳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来区就业。全面加强政校企合作,发挥“就业创业人才工作站”在吸纳高校毕业生工作中积极作用,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推进高校毕业生实习、实践有序开展,提升青年大学生就业能力。全年实现大学生就业13000人。
3. 优化用工服务举措。重点依托开发区人才交流中心,联合产业园入驻机构,拓展外部合作资源,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市场服务各自优势,共同服务保障企业用工需求。利用江苏省就业智慧云平台、开发区官网和官微、产业园微信公众号及周边街道基层就业服务平台,举办“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送岗位进社区”、行业专场招聘会等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50场。加强与重点劳务输出地的对接合作,总结劳务协作站“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委托专业化机构运营”模式的经验,在具备条件的劳务协作站进行复制和推广,切实发挥劳务协作站在缓解企业用工难上的积极作用。全年新建2家劳务协作站。探索以产业链(行业)上游龙头企业牵头,组织产业链(行业)用工联盟,通过联盟企业严格自律、需求统一发布等形式,促进人力资源市场高效、规范运转。探索与技工、职业类学校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新模式,建立学生“实习就业基地”,深度融合产教学,实现学生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
4. 推动创业带动就业。深入贯彻落实“2021年南京市委一号文件”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借助开发区大创园市场化创业孵化机构力量,重点突出特色活动开展和亮点工作打造,着力培养一批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青年大学生创业项目。深挖青年大学生创业项目岗位贡献潜能,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发挥积极作用。
二、着力提升社会保障服务水平
5. 深化社保制度改革。贯彻落实《江苏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规定》,进一步规范统一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强化失业保险制度保障功能,落实失业保险省级统筹相关工作。推进“三位一体”工伤保险体系协调发展,加强工伤预防培训,提升工伤康复管理服务水平,全年组织工伤保险政策宣传活动11场。
6. 持续做好参保扩面。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精准推进中断缴费人员续保,做好已纳税未参保单位扩面工作。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做好危化品、尘肺病重点行业企业职工以及超龄人员、实习生参加工伤保险工作,深入推进“同舟计划”,完善建筑、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设项目参保机制。全面落实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网上申报,做好相关政策解答和宣传。全年征收社会保险费总额18.2亿元,新增参保单位户数250户,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净增缴费人数2100人。
7. 提升经办服务水平。优化落实好社保医保经办机构分设后的流程再造,落实关联业务“一件事”改革要求。深化推进自助办、一网通办等“不见面”办理,提升社保经办服务智能化水平。落实健全长三角和南京都市圈社保关系转移继续机制以及失业保险跨省转移相关工作。继续推进综合柜员制改革,增设1个综合业务经办窗口,推动人社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三、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8. 深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印发“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21〕102号)精神,全面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进一步满足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企业职工职业技能新要求,不断提升企业职工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构建产教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育体系,持续促进全区职工技能提升,全力支持企业广泛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新型学徒制等工作,全年完成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300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300人,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技能人才130人。
9. 着力壮大企业人才队伍。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助力企业加快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鼓励企业设立技能专家、首席技师、特级技师等岗位,拓宽技能人才晋升通道。深入实施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支持企业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全年新增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备案机构8家,取证人数1900人次。举办开发区2022年职业技能大赛,营造“以赛促学、以赛代训”的良好氛围,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全年培养高技能人才480名,新增技师和高级技师40名。积极推进园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企业专家工作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增强园区科技研发和应用能力。办好第十四届南京留交会开发区专场活动,推介园区创新创业环境及产业政策,吸引海内外高端创新人才和项目落地。全年累计引进留学回国人员2812人,新招收博士后8人。
10. 持续优化培训服务内容。紧密结合园区产业用人需求,丰富“工匠培育、理才培养、乐业培训、红帆党课、空中学堂”五大课程体系,提升课程质量与内容。在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要求下,开展“名企HR参访”“内训师巡讲”等品牌活动。面向机关,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提高机关干部政治能力和专业素养。面向企业,持续开展各类职业技能、人才管理、制造领先等系统化专业能力培训项目,做好劳务派遣人员、农民工岗前培训工作,拓宽培训渠道,优化政府搭台、企业参与、机构服务“三位一体”培训模式。面向个人,采用“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模式,为个人提供职业赋能提升培训项目。全年组织交流参访活动1期,内训师巡讲1期,开展各类培训100场,完成在职职工线上线下培训7000人次。
四、深化构建园区和谐劳动关系
11. 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畅通劳动保障监察投诉举报渠道,强化劳动用工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持续开展不见面书面审查工作。推进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强化对产线外包领域的小时工、工时返费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引导企业规范有序发展。结合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开展用工检查,重点核查企业危险岗位劳务派遣和灵活用工人员的持证上岗和安全培训等情况。摸底企业使用劳务派遣用工情况,指导企业转正留用,减少劳务派遣数量。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规范执法程序,创新执法方式,提升劳动保障执法水平。全年书面审查企业数500户,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98%。
12. 突出抓好欠薪治理工作。深入宣贯《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强化牵头协调,统筹高效运转,督促行业主管部门推进支付保障制度全覆盖。持续开展“四季行动”,常态化开展跨部门联合专项整治,动态治理欠薪。加大对各类欠薪违法线索查处力度,加强联合惩戒,维护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全年拖欠农民工工资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98%。
13. 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健全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推行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前置,指导企业成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2家,培育市级“金牌劳动争议调解组织”1家,推进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源头防范化解劳动纠纷。深入裁审衔接工作,提升办案质效。推广“南京劳动人事调解仲裁”微信小程序,积极引导劳资双方通过劳动争议调解平台方式解决劳资纠纷,全年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按期结案率90%
14.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深入开展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培育劳动关系和谐企业60家。积极推进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落实,扩大集体劳动合同覆盖面。加强对化工等重点行业派遣用工监管,持续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劳动关系预警监测,关注新就业形态、灵活用工等劳动风险,加强隐患排查化解,确保和谐稳定。全年集体合同审查数130份。
15. 深化行政审批服务改革。梳理调整人社审批事项清单及指南,探索人社惠企政策直达服务。坚持简政放权智慧便民,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衔接省一体化平台,原则上实现审批服务除法律法规有特殊规定的事项外,网上全程可办。强化审管联动机制,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建立常态化跨部门联合抽查“综合查一次”长效机制,做到信息互通、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确保日常监管“双随机”全覆盖。按照“谁审批谁监管”原则,对监管范围内的企业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深入开展普法工作。开展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和诚信机构认定,落实人力资源服务及劳务派遣单位信用分级制度。
五、助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
16. 推进优质机构集聚。以创建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抓手,大力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聚。围绕开发区光电显示、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发展,积极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高级人才寻访、人才测评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业态。大力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本土化发展,培育一批有核心产品、成长性好、具有竞争力的综合性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坚持需求导向,优化调整产业园业态布局,把产业园打造成服务产品齐全、专业化程度高、技术含量高的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地。全年引进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不少于5家、服务企业1100家次、服务各类人才15万人次。
17. 促进产业园提质增效。加快推进产业园管理公司市场化改革,引导和推动产业园的高质量管理和运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精准化服务。积极探索“共享用工”服务平台建设,发挥产业园公共服务平台作用,融合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机构优势资源,形成协同“保就业、稳就业” 的新动能。搭建产业园共享服务中心,引入社会创投机构、天使投资机构、融资平台,共同推进初创型、成长性人力资源服务项目培育孵化。推广“心园通”园区务工人员管理系统,帮助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降低招聘风险。鼓励产业园入驻机构丰富服务产品、提升服务品质,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运用直播带岗、远程面试等新型招聘模式,建立多元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
六、切实强化自身建设
18. 注重人社干部队伍建设。开展“人社局长下企业”调研走访活动,面对面实地了解企业困难,心连心解决企业难题,助力企业发展。持续开展岗位技能练兵比武,通过“日日学、周周练、月月比”活动推动全员业务学习常态化,尤其是加强年轻人社干部培养锻炼,营造人人学政策、钻业务、练技能、强服务的良好氛围。严格落实“先解决问题再说”工作机制,持之以恒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特色实践活动。